skip to content
logo

Search

体验机:虚幻与现实的选择

在1974年出版的《无政府、国家与乌托邦》一书中,哲学家罗伯特·诺齐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——“体验机”(experience machine)。他邀请读者想象:如果有一台机器能够在我们的大脑中模拟出所有想要的体验,你会选择接入这台机器吗?

这台体验机能带给你什么?

  • 如果你梦想成为小说家,它会让你体验到创作伟大作品的成就感
  • 如果你渴望亲密关系,它会为你营造最理想的情感体验
  • 如果你追求享受,它会提供一个奢华而满足的人生

这个思想实验的核心问题是:假如你可以选择连接到这样一台能提供完美体验的机器,放弃真实但可能不那么完美的生活,你会这么做吗?

诺齐克认为,大多数人会拒绝这个选择。他的理由是:一旦进入机器,人们就会失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。他用这个推论来反驳享乐主义——一种认为人生最高目标就是追求快乐的观点。

然而,诺齐克的这个判断并没有经过实际调查,而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:他相信人们更看重真实的经历,而不是虚拟的体验,无论后者多么完美。在他看来,人类天生就向往比机器模拟更有意义的现实生活。

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:“我们通过设想一台体验机,然后意识到我们不会使用它,从而了解到,除了体验之外,还有一些东西对我们很重要。”

体验机:红蓝药丸的选择

选择红色药丸,还是蓝色药丸?这其实也是”体验机”测试。

但在 Facebook 时代,有一位哲学教授问学生,他们是否愿意进入体验机?另外加上了一些预设条件:

  • 他们不会知道自己在机器里
  • 他们的亲人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决定而受到不利影响

由此得到的结果与诺齐克的预期大不相同。大部分学生都立即毫无保留地赞成进入体验机中生活。 这背后反映了一种愿望,即年轻人幻想不必处理现在正在处理的一切。

当然不能由此推论,想进入机器的人就一定全盘接受享乐主义。更不一定意味着,他们不重视除了愉悦的体验以外的任何东西。这可能只是意味着,在目前生活的重压下,年轻人的身心非常疲惫,甚至有点悲惨,以至于排挤了其他价值。很多回应其实不过是在说,“好吧,只要机器不会让任何人变得更糟,那么它似乎就比现实生活更好”。

诺齐克没经历过我们的时代,不知道我们有像抖音或王者荣耀这样的”小小体验机”,早已经习惯于机器给我们带来的快感。然而这些东西和实际的体验机之间的巨大区别是,即使通过这些虚拟媒介,仍然有与真实的他人的真实关系发生,而不是纯粹地生活在体验机里。

但是,体验机还是对我们产生一种永恒的召唤,是因为大家几乎都会这么想:“如果我的生活真的很悲惨,我仍然会选择进入机器”——也就是说,即使所有这些体验都是假的或者虚幻的,也总比过着悲惨的生活好。